如何避免重蹈日本公司在美国投资的覆辙
如何避免重蹈日本公司在美国投资的覆辙
最近几年中国公司有对美国进行大量的投资,但必须以日本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美投资的惨痛经验为借镜。中国公司必须戒骄戒躁,记取日本公司在美国投资所付出的惨痛代价,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
和今天的中国处境相似的是,当年日本的经济成长也是以出口导向,和美国之间存在巨大贸易逆差。当年西方也是预测日本能够在短期间内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并超过美国。日本以经济发展自豪,其政府与业界之间紧密合作的模式也让人称羡。笔者在哈佛商学院读MBA时,研究日本成功的经济模式课程是长达一整年的必修课。当年日本公司来美国投资能够给中国公司最大的启示就是:骄兵必败。
有趣的是,不久前出版畅销书《邓小平时代》的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有人曾经批评他,因为他在80年代时就已经出版了一书:《日本第一:对美国的教训》,其实比《邓小平时代》更为畅销。笔者还在哈佛大学读东亚研究系时,他是该系的系主任,而他当时是日本最热情的崇拜者。
买下洛克菲勒中心是日本公司在美国投资最惨痛的失败经验之一。由洛克菲勒家族所拥有的纽约市的洛克菲勒中心,不仅象征了洛克菲勒家族的光荣与财富,同时也是美国著名的象征,是前来曼哈顿的观光客经常造访的观光景点。
1989年10月,日本的三菱地产公司买下洛克菲勒中心的新闻轰动一时,许多人对于美国的象征被日本人买去感到难以置信。五年刚过,洛克菲勒中心在1995年5月申请破产。经过几个月的犹豫,三菱地产知道大势已去,无法挽回,最后忍痛扔掉20亿美元的投资,把洛克菲勒中心交给了债权人。
日本人到底犯了哪些错误呢?
(1) 第一点是一窝蜂,盲目从众,只因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或是别人这样做就草率跟进。索尼公司在1989年9月,以34亿元美元的价钱买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当时所有的新闻评论都在分析日本从硬体制造转向生产软体,日本应该提升软实力,转向文化领域,当时还有很多人大谈,日本公司应该购买著名国际品牌。
今天,许多管理顾问公司和学者也对中国公司大力鼓吹同样的理论。其实今天来美国的中国公司和80年代末期的日本公司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索尼的收购行动让松下电器感受到压力,于是他们不久之后就买下了环球影片公司,收购价格是61亿美元。不到五年之后,在1995年5月,松下电器公司卖掉了他们对环球影片公司的控股权,这笔交易让他们赔了19亿美元。同时索尼在1995年宣布亏损33亿美元,原因是索尼影视(前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巨额呆账和亏损。
(2) 日本公司犯的第二项错误是,他们雄心万丈购买美国的标志性建筑和资产。他们收购了美国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所谓猎获物的建筑和资产,例如洛克菲勒中心、纽约的蒂芙尼大楼和艾克森大厦以及加州的圆石滩高尔夫球场。日本人买下这些著名资产不出几年,其价值就大幅下跌。
日本人在美国购买著名资产的经验,用句业内观察家的话来形容,该陡峭的 学习曲线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哇!这太容易了!"第二阶段是,"大家看看我们新买的玩具!"第三阶段是,"我们为什么买了它?"第四阶段是,"到底是谁买的?他该砍头!"第五个阶段则是,"现在该怎么办?"
(3) 外国投资人第三个容易犯的错误是,多数人不太清楚,申请破产对美国公司来讲并不稀奇,申请破产的著名美国公司包括:通用汽车、克莱斯勒汽车、柯达公司,德士古石油、梅西百货、六旗乐园,新秀丽行李,芝加哥小熊棒球队,联合航空、美国航空、大陆航空、全美航空和达美航空等等。作者就曾经办布鲁明黛百货公司处理破产事宜,也曾替多家大规模美国公司处理破产和贷款重组事宜。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很多日本公司的房地产投资以及日本银行对他们的借贷,就像洛克菲勒中心的投资案,最后都是以申请破产告终。笔者曾经代表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参与五十多个杠杆并购融资项目,不到几年,这些并购大部分都出了问题,很多家公司都必须进行贷款重组或甚至破产。
(4) 日本公司犯的第四个错误是,对于美国的文化和法律环境缺乏了解,很多日本公司不明白日本公司文化和美国公司文化的差异,他们对于美国关于雇用歧视和性别歧视的严格法律也不甚明白。很多日本公司都被人以雇用歧视的理由告上法庭,最后多半都是以和解赔偿了事,这些公司包括松下电器、住友、日本电气、理光、本田和日立等。
(5) 日本公司在美国投资时第五个错误, 尤其是在地产项目,是用当时日本过度昂贵的地产价格来评估和比较美国的地产价格。就像现在的中国投资者的态度一样,他们觉得跟中国比,美国地产价格很便宜,所以连看都不看就买下美国楼房。他们不知道的是,在美国不像在中国炒地产,美国地产不但未必每年涨,而且经常惨跌。
(6)最后,日本人到美国投资所犯的第六项错误是,对美国的政治环境缺乏了解,当年的日本在一般的美国民众眼中的形象,和今天的中国处境非常相似,而经贸情况也很类似,包括美国的高失业率、双边贸易的不平衡、美国制造业的空洞化和衰退等。当年东芝机械非法将技术输出苏联所引起的政治风暴,导致美国政治人物对东芝产品抡起大锤的景象,和今日很多中国公司受到指控的情况相似。
这篇文章主要是探讨如何从当年日本公司所犯的错误中记取教训,着眼于中资公司来美投资应该避免的错误,而非中资公司应该采取什么投资策略,原因在于是否投资的决定依行业性质而异,行业内竞争对手的状况、技术发展的阶段、公司具体情况、自己的实力、承受风险的准备以及每一个案分别面对的诸多因素。
最不明智的投资策略就是随波逐流,一窝蜂,误信所谓的新经济结构模式,盲目跟随自己竞争对手的脚步。成功的秘诀在于,谨慎了解掌握各方面讯息,充分理解竞争形势,熟悉本地的法律与政治环境,完成全方位的尽职调查,掌握谈判技巧,此外,仔细严格执行合约内容,彻底掌握所收购的公司的运营和创新,是通向成功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