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和跨越:从“仿制”到“原研”
转型和跨越:从“仿制”到“原研”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加重和民众保健意识的增强,对医药行业的需求持续向上。但是,中国大多数的药品生产企业是仿制药企,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仍属少数[1]。自"2020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以来,医药行业也面临着从"仿制"到"原研"的转型。为了促进产业升级,近年来已经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创新,新药研发的环境不断改善。2019年是医药行业转型升级、政策环境继续优化的一年。
一
亮点和重点
(一) 药品带量采购全面推行
自《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2]、《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3]文件于2018年底陆续出台之后,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在11个重点城市进行了试点。2019年9月30日,国家医疗保障局等部门发布《扩大集中采购区域范围的意见》[4],药品带量采购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在药品带量采购模式下,采购中心和药品企业进行谈判,采购中心在招标时即承诺药品的销量,激励药品企业提供优惠的价格。过往实行的药品采购在招投标阶段缺乏明确的用量要求,中标并不意味着销量,医院仍然具有自主选择权、可以"二次议价"。实行带量采购之后,中标企业可以直接签署购销合同,消除了过往购销环节的灰色空间,达到降低药价的效果。
(二) 药品一致性评价深入推广
随着《一致性评价的意见》[5]的发布,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以及药品生产工艺自查的全面展开,陆续有多个与"原研药"质量、疗效一致的高品质仿制药品种通过了审评。2019年《扩大集中采购区域范围的意见》施行后,意味着只有通过了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才能够参加政府的集中采购,无法通过 "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企业将被市场淘汰,药品市场将形成创新药和优质仿制药并重的格局,一批从事低端仿制的小药厂将被淘汰。
(三) 医保目录更新
2019年11月28日,2019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完成,这是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之后,对医保药品目录进行的首次全面调整。2019年版目录共收录药品2709个,与2017年版相比,调入药品218个,调出药品154个,净增64个。从更新内容看,新版目录更加注重突出药品临床价值,有效性和安全性明确、成本效益比优良的药物品种将优先进入医保目录。此外,更多的创新药被纳入医保目录或拟谈判药品目录,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的时间加快。此外,医保目录今后将会定期"吐故纳新",目录的修订周期逐渐缩短,实现动态调整常态化。
(四)《药品管理法》修订
2019年8月26日,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颁布,本次修改是1984年该法颁布以来第二次系统性的重大修改。最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提出了优先评审、附条件批准上市等一系列制度,更多具有明显临床疗效或临床急需的药品有望获得加速审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也在经过3年的试点之后,正式列入《药品管理法》,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的范围扩大到药品研发机构,改变了过去只能由药品生产企业持证的情况,有利于药品上市以后的许可、转让、销售和流通,对促进药品创新有积极意义。
二
困难和挑战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医药产业将实现深层次、结构性的改变。但是,要完成从"仿制"到"创新"的跨越,实现整个行业的转型,依然任重而道远。
首先,随着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制度的实施,优质仿制药企业能够"以价换量"在短期内胜出。但是,长期来看,由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并不唯一,持续降价显非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只有开发出具有市场独占地位的创新性药物,才能真正建立起市场优势。然而,新药研发投入大、耗时长,新药研发的投入会提高生产成本,引起短期利润率下滑。
其次,药品监管大大加强,"没有最严,只有更严"时代来临。新《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6]的出台以及12月1日开始实施的《疫苗法》,从药物警戒、监督检查、信用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细化完善了药品监管部门的处理措施,全面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在严格监管、严厉处罚的局面下,企业的合规风险加大,需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并加大合规投入,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再次,创新药物研发投入的回报一直深度依赖于市场独占性和知识产权保护。在从"仿制"向"创新"的转型中,企业需要建立完备的研发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不仅需要从无到有、由少至多地积累知识产权,而且需要避开竞争对手已经设置的层层壁垒,防范或应对来自竞争对手的专利挑战,及时应对市场变化。
三
跨越和展望
二十一世纪即将跨入第三个十年,展望下一个十年,产业升级和药品创新有望实现新的突破。在产业政策方面,已经实施的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制度促进了存量品种和存量厂家的优化,减少了医药领域的低端供给。加快审评审批、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推广有利于鼓励新药研发。后续制度建设层面的工作将会继续,药品一致性评价体系将会逐步完善。目前,口服固体制剂的一致性评价标准已经建立,随着对注射剂和其他制剂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其他剂型的一致性评价体系也将逐步建立[7]。 "专利链接"、"数据排他性保护"、"药品专利期延长"等制度有望在借鉴国外已有经验和结合本国实践的基础上,落地中国。
随着基因测序、靶向药物、疗效预测等技术的蓬勃发展,精准医疗将成为未来医疗发展的方向。基因检测及分析服务近期内仍会是精准医疗稳定发展的领域,靶向药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会是药物研发的重点,并有望从单靶点到多靶点,从肿瘤领域向其他疾病领域延伸。
人工智能及互联网的发展将带动生物医药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2019年8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二十一部门印发《2019-2022行动纲要》[8],提出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概念。未来大数据支持的信息共享平台、云计算推动的数据分析将加快分散的产业链之间的信息传递,人工智能辅助的诊疗系统、5G技术支撑的物联网和网售平台将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5G时代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推动整个行业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和提升。
[注]
[1] 根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2019年的最新统计,中国3000余家生产制剂的企业中,99%的企业是仿制药企业。
[2]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于2018年11月14日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
[3] 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
[4] 国家医疗保障局于2019年9月30日发布的《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大区域范围的实施意见》(医保发〔2019〕56号)。
[5]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2月6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国办发〔2016〕8号)。
[6]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管理委员会于2019年6月26日发布的《关于发布定制式医疗器械监督管理规定》(第2019年 第53号公告)。
[7]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9年9月30日发布的《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和《已上市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
[8]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二十一部门于2019年8月28日印发的《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发改社会〔2019〕1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