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功应对美国BIS对新加坡企业调查H100流向说起
从成功应对美国BIS对新加坡企业调查H100流向说起
2024年12月12日,我们在新加坡协助某新加坡企业,应对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简称“BIS”)和新加坡海关针对H100产品的流向开展的装运后核查(Post-Shipment Verification,简称“PSV”)(关于PSV,请参考我们的文章《直面美国BIS现场检查,思考企业合规实务》)。
经过认真、全面和细致的准备,我们与美国BIS负责官员、新加坡海关官员(共4人)在现场进行充分沟通,向其展示了完整的书面证据和其它非交易的支持性证据等细节资料。经核查后,他们未对该新加坡企业提出任何额外要求和限制。
该案件表面是PSV核查,实则暗藏玄机。因为在2个月后,即2025年2月27日,根据CNA(Channel NewsAsia)的报道,新加坡警方和新加坡海关在另一起案件中,以涉嫌转售欺诈的刑控对3人(包括新加坡籍和中国籍人员)进行批捕,并突击搜查了22个地点,案件涉嫌将某公司芯片从新加坡转移至中国。同样是转售,但这两起案件的结果却天差地别:3月13日,新加坡检方在法庭审理中表示,上述案涉新加坡公司被指控欺诈性地向马来西亚提供美国服务器,交易金额高达3.9亿美元。除了此次庭审中的三名嫌疑人外,新加坡警方对22个主体(个人和公司)进行调查,并进一步调查是否有其他供应商也参与了类似的违法活动。
此次行动体现出两个重要问题。
问题1,如何理解“转售”与“欺诈”?
“转售”是企业商业活动中的一种常态行为。在上述两个案件中,虽然涉及的都是新加坡企业,且均为转售行为,但政府却对其性质作出了不同的认定。这说明,在转售过程中,需要清晰理解和明确区分正常转售和商业欺诈的界限。在此次新加坡刑控案件中,由于H100是美国货物,因此会导致美国法律在域外管辖的问题,故而其“欺诈”行为的认定也会考虑到美国出口管制的影响。
问题2,东南亚国家是否倾向遵守美国法律?
根据CNA的报道,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第二部长Tan See Leng在2月18日的国会上表示,新加坡不会纵容企业故意利用与该国的关系来规避或违反其它国家的出口管制。[1]此外,马来西亚当局也开始调查这一案件,评估是否违反了马来西亚的相关法律。
无独有偶,在去年12月2日,马来西亚贸易部副部长在一个论坛上已经表示:“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一直在警告许多中国企业,如果它们只是想通过马来西亚更换产品标签,以避开美国关税,就不要投资马来西亚。”[2]
在美国法下,对于被认定为设立“壳公司”“中间商”而从事违反美国法律的行为,都是美国政府重点和严厉打击的“绕道”行为。
而从上述事件可以看出,针对中国可能违反美国相关法律的“绕道”行为,东南亚国家已经开始考虑进行必要行动了。
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中国投资热点地区之一,但上述情况对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投资带来很大的不确定因素,那些经不起推敲的合规方案、交易方案和投资方案,都存在巨大潜在风险,特别是如果涉及美国因素时,美国有至少5-10年的调查追诉期限。警钟长鸣,中国企业出海需要慎之又慎。
[注]
[1]https://www.mti.gov.sg/Newsroom/Parliamentary-Replies/2025/02/Transcript-of-Second-Minister-for-Trade-and-Industry-Dr-Tan-See-Leng-and-Minister-for-Foreign.
[2]https://mp.weixin.qq.com/s/sOM9CsaHaUqbU52iZYzI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