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合规——企业提高ESG环境表现的必由之路
环保合规——企业提高ESG环境表现的必由之路
引言
当前,ESG投资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中一项重要的投资策略。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期间,面对难以预料的重大风险,全球范围内重视ESG因素的公司在抵御风险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市场平均水平。《中国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和治理研究报告(2020)》指出,中国上市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框架内,环境维度的实践水平较差,所面临的环境影响管理挑战最大。2020年6月发布的《A股上市公司ESG评级分析报告》统计了A股2012至2020年近2万件ESG风险事件,其中环境类(E)风险占比达到43%,明显高于社会(S)及公司治理(G)两类风险。制度建设最为健全、所受监管最为严格的上市公司尚且如此,其他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更可想而知。ESG投资方兴未艾,企业如何应对投资者关注环境绩效并将ESG投资理念付诸实践所带来的挑战?我们认为,从根源上看,企业应通过环保合规提升ESG环境表现,以应对监管要求和资金方的ESG投资要求。
一、燎原之势——ESG投资与企业环保合规
(一) ESG投资
1、ESG的基本理念
ESG是英文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治理)的缩写,其基本理念是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非仅关注传统的财务绩效。通过构建ESG评价体系,投资者可以通过考察企业ESG绩效,评估其投资行为和企业(投资对象)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贡献。[1]
2、ESG投资现状
作为责任投资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PRI)的六项原则中的三项都直接援引ESG,分别是"将ESG问题纳入投资分析和决策过程"、"成为积极的所有者,将ESG问题纳入所有权政策和实践"、"寻求被投资实体对ESG相关问题进行合理披露"。目前,全球已有超3400家机构签署了PRI,例如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MSCI等,共计管理约90万亿美元的资产。与此同时,据普华永道分析,随着ESG投资从小众到主流,全球ESG相关法规数量在过去十五年中增长了10倍以上。
截止到2020年10月20日,国内已有50家机构加入PRI,包括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有限公司、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2]。国内排名前十的公募基金超过一半已签署加入PRI。中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也是PRI的签署方。[3]中国大陆加入PRI的机构增长率为64%,居全球最高。[4]
3、ESG评价体系的环境维度
世界范围内不乏国际组织、评级机构和证券交易所开发出评价因素和评价方法各具特色的ESG评价体系。比较成熟的明晟(MSCI)ESG评价体系中,环境维度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自然资源、污染与消耗、环境机遇等4个主题,并进一步细分为碳排放、融资环境影响、水资源压力、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等共13个重要议题。汤森路透(Thomson-Reuters)则将其ESG评价体系中的环境维度分为节约资源、减排和产品创新3个主题,下设共低碳排放、资源利用等61个关键指标。
从国内来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编写的《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研究报告》将ESG评价体系的环境维度分为整体环境风险暴露程度、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企业环境负面绩效、企业环境正面绩效共4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分出行业环境风险暴露系数、企业环境风险暴露系数、污染物排放、企业绿色业务占比、企业绿色投融资占比等10个二级指标。香港联交所发布的《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将"环境"分为排放物、资源使用、环境及天然资源三个层次,并设置了12个关键指标。
4、企业关注ESG环境维度的必要性
随着ESG投资理念和实践的迅速普及,相对于社会和治理维度,环境维度随着近年来更加严格法规的出台将会受到更多关注和审查。[5]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国要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背后体现的是在中国环境监管的重要性不会下降。因而企业积极拥抱ESG,提前关注及应对ESG环境维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1)应对行政监管
根据证监会关于公开发行证券等的要求,尽管目前仅重点排污单位或其重要子公司应当依法披露环境信息,对于重点排污单位以外的单位,可以参照上述要求披露其环境信息,若不披露的,应当充分说明原因。但根据2020年3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的表述,"建立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已经被提上日程,环境信息披露义务将成为所有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预计到2021年初,中国境内的上市公司将被要求强制披露环境信息。
(2)便利企业融资
除了原银监会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等引导性政策文件外,"ESG环境维度"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已体现在正式的法律法规中。由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将于2021年3月1日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已经将在投资特定项目时开展绿色投资评估作为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服务企业的强制性义务,评估的范围包括投资项目主体提供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报告、项目主体风险管控能力、项目环境效益,且金融机构亦应当将绿色投资评估内容纳入投资后管理。对于未按规定开展绿色投资评估的金融机构,若未开展绿色评估的项目发生应当处警告以外行政处罚的生态环境损害事件,金融机构将面临提供贷款或者投资金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可以预见,随着绿色金融立法的发展,ESG环境维度将会经由资本深刻改变企业的生态环境行为。
(3)提高财务绩效
实际上,ESG表现与财务表现并不对立,ESG表现优异的企业往往具有更好的财务表现。ESG表现出色的公司会有长期竞争优势、较低的下行风险以及更好的声誉。根据中国责任投资论坛和商道绿融于2019年12月发布的《中国责任投资年度报告(2019)》显示,在二级分类标准同类基金中,ESG优选类指数基金的三年收益率排名百分比和一年收益率排名百分比均在前25%。
(二) 企业环保合规
1、合规与合规风险
简言之,合规就是符合规则。这里的"规则"包括法律、法规、规章等,也包括行业规范、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以及商业惯例、准则。所谓"符合规则",既是过程,又是结果。合乎规则的理想结果需要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主动使自己的行为达至规则的要求,即经历合规过程。在合规过程中,合乎法律法规的要求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与之相反,倘若未使自身行为与规则相契合,企业将面临相应的不利后果——既包括法律层面上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也包括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的贬损。这种不合规导致企业承担不利后果的风险,即为合规风险。
2、环保合规的内容
对现代企业来说,合规已不再局限于反腐败和金融等领域。随着规则和监管日趋严密、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合规正从单一走向多元。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进出口管制、反垄断等,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合规领域。国资委于2018年11月2日颁布的《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工作指引(试行)》将合规重点领域大致划分为市场交易、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劳动用工、财务税收、知识产权和商业伙伴等几个方面。
随着近年环保领域频繁的立法,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与日俱增,环保合规日渐受到企业重视。作为全面合规的一个专业分支,环保合规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环保合规体系建立、建设项目环保立项、污染防治设施的投入及持续有效运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与环境争议解决、环保税、环境信息公开等方面。
3、环保合规的重要性
环保合规对企业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应对主管机关监管方面;更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乃至存亡。
在最高人民法院于2020年1月14日公布的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指导案例中,某公司多次将数以吨级的危险废物委托给无资质的个人进行处理,危险废物最终被倾倒于长江等河流,不仅使饮用水源被迫中断数小时,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的后果,最终该公司被判决承担赔偿环境修复费用等数千万元。将危险废物委托无资质主体进行处置、擅自倾倒危险废物均是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严重行为,而这一切本可以通过加强环保合规管理而防患于未然。
二、顺势而为——做好企业环保合规是提高ESG环境表现的必由之路
就ESG国内实践而言,企业常常只关注ESG评级得分,甚至通过种种工作让ESG评级得分更加"好看"。关注ESG评级得分无可厚非,但仅关注表现而忽视真正提升ESG表现的关键,则可能会犯舍本求末的错误。2020年9月23日,哈佛大学法学院公司治理论坛刊载的研究报告中,列举了企业应对ESG问题时七类常见的错误,其中第一项就是过分重视ESG评级和ESG表现本身,而没有真正关注并解决ESG体系下企业所面临的风险。[6]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提升ESG表现,缓解企业面临的ESG环境维度的压力,就必须管控好企业面临的环保风险,而这必然要求企业关注环保风险产生的本源——环保不合规。企业要重视的是做好环保合规,管控环保合规风险,而非仅关注于环保风险所带来的坏表现。做好企业环保合规才是提高ESG环境表现的必由之路。原因如下:
(一) ESG投资理念与环保立法原则一致
正如上文所述,ESG投资理念本质上是在考虑企业传统财务因素的同时,将环境等非财务因素纳入决策过程,推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是一种价值取向型投资。[7]这种注重环境保护的投资理念,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日益严峻的气候、环境和资源挑战所兴起的环保运动——抵制和抗议企业因过度追求利润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可以说,ESG投资理念要求投资者运用资本的力量,充分参与到环境保护过程之中,从企业生产经营的源头——资金端督促企业落实环保要求,至少不应投资与环保价值不符的公司或产业。
ESG投资理念对投资者的绿色投资要求与我国《环境保护法》所确立的环保基本原则不谋而合。该法第五条规定,"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其中,"保护优先"和"预防为主"被置于各项原则之前列。从环保角度看,ESG投资将对于环保的重视从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前移至企业融资环节,从根本上防止污染项目的形成和发展,正是践行"保护优先"和"预防为主"原则的具体体现。
ESG投资理念与环保立法原则一致,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主动做好环保合规,依照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就是积极应对ESG投资给企业融资格局带来的新挑战。
(二) ESG环境维度评价因素与环保法律规定融合
ESG投资不仅在理念上与环保立法原则相一致,ESG环境维度的各评价因素也与现行环保法律制度及具体内容相融合。一方面,各ESG评价体系下所设置的环境指标力图准确地反映受评价企业的环保处境对投资的影响;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高密度的环保立法为投资者评估企业的ESG环境维度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随着企业环境权利义务的明晰、环保违规的经济成本的提高,环保与企业正常开展生产经营已经紧密绑定,现行环保法律法规对企业环保状况的评判已经成为投资者评估企业ESG环境表现的重要内容。无论在何种ESG评价体系中,环境违法事件频发的企业都不可能在ESG环境维度取得优良表现。篇幅所限,仅举以下两例:
一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研究报告》中的二级指标"污染物排放"。影响该项指标评分的关键是企业各类污染物是否符合环境标准。以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为例,污染物的达标排放是《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核心制度,贯穿了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排污监测、环保税等其他重要制度,关涉各地重点排污单位的确定,也是最常引发企业环境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的领域。排放大气、水污染物的企业在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的获取与执行、污染防治设施的使用与污染物监测等方面的合规性,将通过污染物的达标排放直接影响企业在ESG环境维度的表现。
二是香港联交所的《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在环境维度的排放物层面明确将"有关废气及温室气体排放、向水及土地的排放、有害物及无害废弃物的产生等的(a)政策;及(b)遵守对发行人有重大影响的相关法律及规例"作为报告内容。该《指引》直接将"遵守法律及规例",作为ESG环境维度内容,环保合规之于企业ESG表现的基础作用可见一斑。
(三) ESG发展趋势与生态建设目标协调、与政府环保监管态势同步
从长远来看,ESG投资理念在国内普及的趋势与生态建设的目标是协调的,以及与我国环境监管日趋严格的态势是同步的。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在生产生活方式方面实现绿色转型,明确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一部分。以上目标离不开绿色产业的支持,ESG作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投资理念,正为上述目标的实现所亟需。从绿色投资者到绿色生产服务提供者、再到绿色消费者,ESG与远景目标间的紧密关系将赋予环保合规以更加深远的意义。
在生态环境严监管趋势下,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将越发难以掩盖,作为ESG体系中重要因素企业环境风险的暴露程度将会显著提高,继而影响企业ESG环境表现。尤其是结合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时,ESG相关信息披露既在投融资领域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信息,又为政府对企业进行环境监管提供信息。随着国内ESG信息披露义务逐步确立,ESG投资(源头治理)和环保监管(事中事后监管)双管齐下推动企业在环保问题上积极作为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在这个意义上,环保合规既是企业应对监管的不二法门,也是企业提升ESG表现的必然选择。
(四) ESG环境维度达标与环保合规管理的融合
通过比较现有ESG与环保合规管理所涉范围,不难发现环保合规管理的范围涵盖了ESG环境维度的绝大多数范围,而ESG则可能在环境维度提出比环保合规更高的要求。对企业来说,环保合规管理可以融入ESG环境维度的达标之中。
从目标上看,环保合规管理与ESG环境维度标准均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作为企业发展最终目标。二者的目标均包含了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企业价值,以及提升企业形象。从路径上看,环保合规管理与ESG环境维度标准的路径均包含专业环境尽职调查;明确、公允的评价规则;来自第三方的独立评价;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确保体系可持续的运行等。从实践结果看,环保合规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往往都是ESG环境维度表现好的企业。因此,ESG环境维度与环保合规管理融合的意义不仅在于以系统管理的方式,降低企业环保合规风险,还在于可提升ESG环保维度表现及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三、百川归海——环保合规助力ESG表现的五个方面
基于企业环保合规与ESG环境维度的融合,做到环保合规是企业应对ESG投资理念下的融资挑战、稳固并提高ESG环境表现的必由之路。为实现两者的融合,最终提升企业价值和形象,我们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 梳理和识别环保合规义务和ESG环境维度的具体要求
企业首要的合规义务来源于法律法规,而各ESG评价体系对企业的环境要求均有一定差异。企业可以通过梳理、识别、比对、跟踪其合规义务及ESG评价体系下环境维度的要求,建立并不断更新现实中各层级"立法者"与各类投资者对其行为的约束。只有对上述约束有了正确的认知,企业才能够做出与现实要求相符的行为,及时纠偏不合规事项。充分且合理地考量ESG环境维度,对企业了解及管理相关风险至关重要。
(二) 构建相互关联的环保合规管理体系与ESG环境管理体系
在梳理现行环保合规义务和ESG环境要求的基础上,明确ESG环境指标的各项要求在法律法规体系中的连接点,在建立完善企业环保合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引入ESG环境维度的相关具体要求,将构建的ESG环境管理体系适度融入环保合规管理之中。之所以说是"适度"融入,是因为ESG对企业的要求不限于法律法规的规定,其可能对企业提出更高的环保要求。但无论如何,其不可能低于法律法规所确立的底线。
(三) 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
专门机构和人员是上述体系运行的载体。通过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如董事会下的专门委员会)、配备与相关管理任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通常应为企业高管)及执行人员负责环保合规与ESG环境维度的管理与执行,明确并落实相应的主体责任和绩效考核,企业才有可能确保上述体系有效运行。企业建立的上述组织架构,应当能够同时保证企业最高管理层的ESG战略和目标符合合规要求,能够形成具体的ESG行动指南,并通过基层的执行予以落实;基层执行者也能够及时地将ESG行动中的问题,尤其是环保合规问题及时向上层反馈,由确定的责任主体及时开展纠偏与解决工作。
(四) 识别和评价合规风险
在建立上述制度保障后,需要依据环保合规义务和ESG环境维度要求,由专门机构和人员对企业的ESG环境合规风险,尤其是对不合规可能导致的法律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价。这种识别与评价除了通过企业有效运行环保合规管理体系与ESG环境管理体系之外,还可通过日常合规检查或专项环保尽职调查的方式实现。
(五) 通过风险报告和防控制度及时化解风险
在环保合规管理与ESG管理运行过程中,识别和评价ESG环境合规风险后,应及时报告并化解风险。通常,环境风险直接产生在企业的生产环节,作为企业生存的核心,妥善处理该环节中的环境风险不仅需要上述专门机构和人员的恪尽职守,更需要企业中高层的关注以及协调。这进一步凸显出在企业运行环保合规体系与ESG管理体系过程中"沟通协调机制"的关键作用。类似地,环境风险的化解也需要综合考虑规范解读、风险等级、环保资金、技术可行性等多个方面,并由各个责任主体通力合作。
结语
随着ESG投资理念深入发展,国内企业无论是应对ESG相关监管要求,还是满足资金方的ESG投资要求,在国内环境执法监管日趋严格的大背景下,主动通过环保合规来积极应对,是提升企业ESG环境表现、获得长远发展机会的必由之路。
[注]
[1]《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研究报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著,2018年11月10日发布。
[2] https://www.unpri.org/searchresults?qkeyword=&PageSize=10¶metrics=WVSECTIONCODE%7C1018%2CWVFACET3%7C137&cmd=GoToPage&val=1&SortOrder=2
[3] https://www.casvi.org/h-nd-622.html
[4] 《PRI罗楠:中国加入PRI的机构增长率全球最快》,http://www.casvi.org/h-nd-622.html
[5] 《ESG需求——从小众到主流》,普华永道,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98611356&ver=2550&signature=FOzXev2ecUQ27dARt1ZeHjkqybYkpebX7zklYcZXthfkCzcKcaaeIZoRlvwFLTaoB8gac0uQw7nHn2xPNcg5Tpve16*cTpMzIndkqxmR8ZCOa*cNe0h*gYfNr-z227T&new=1
[6] The Seven Sins of ESG Management, Kosmas Papadopoulos and Rodolfo Araujo, FTI Consulting, September 23, 2020. See https://corpgov.law.harvard.edu/2020/09/23/the-seven-sins-of-esg-management/
[7] 屠光绍.ESG责任投资的理念与实践(上)[J].中国金融,2019(01):13-16.
The End